申论热点:云南“冰花男孩”:让希望而非苦难照亮你的前路


一、新闻回顾

近日,云南昭通一名头顶风霜上学的孩子照片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经核实,“冰花”男孩系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因当天气温较低,家离学校太远,走路来上学导致头发沾染冰霜。


二、积极作用

 1.网友用温暖励志的话鼓舞着男孩,“你现在的苦,必将照亮你前行的路。”“人生实苦,请你足够相信。”但实际上,苦难并不值得赞美,能够让孩子们足够相信未来,照亮未来的不是苦难,是心中的希望。

2.舆论聚焦之后,“冰花男孩”立即获得了来自当地官方和社会爱心力量的关注与帮助,物质资助、基础设施投放等都得了各大主体机构的投入。

3.冰花男孩的出现,与当时的“大眼睛女孩”相比,由没学上到有学上,充分肯定近年来乡村小学教育取得的显著成绩。

4.互联网+的渗透使贫困偏远地区的老师和学生们有了更多和呐喊的权利。


三、需要考虑的问题

1.反映的是当下一些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严重不协调、不均衡。面对“冰花男孩”,我们首先要问一句,上学路既然这么远,为什么没有校车?这并非“何不食肉糜”式的不接地气,而是很多人思想中没有把这当做“冰花男孩”应该享有的权利,这种不协调、不均衡则是重要因素。

2.透过“冰花男孩”这样的个体的命运,我们更需看到的是,其背后的精准扶贫以及基本的公共服务,是否能够真正落实。

3.教育的阶级流动功能渠道是否畅通,教育改变命运之路是否顺畅,能否通过教育给那些有希望但目前贫苦的孩子一个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冰花男孩说上学的路很远很冷,但他不觉着苦,学校的饭很香,有牛奶面包,平坦的水泥路离家也越来越近,他心里充满了希望。如何能够留住孩子眼中的希望,让他在若干年的苦读之后,感叹的不是“寒门难出贵子”的无奈,才是社会应该回答的问题。

4.当我们在苦难中看到励志的同时,“冰花男孩”背后所附着的“留守儿童、农村教育、扶贫”以及教育不平等等社会问题才是真正戳痛人心。城里的家长还在为《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这样的网文对照自己而焦虑不已。而“冰花男孩们”不论是暑假还是寒假,他们的希望都在山野里。在教育资源巨大差异下的两个孩子去面对同一场考试,其结果可想而知。

5.乡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群体现象,问题仍很严重。有一些乡村,青壮年都到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打工,村里只留下老弱妇幼,也就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生活上缺少父母呵护,学习上缺少父母的指导,心理上更需要给予多一些的关爱。

6.城镇化进程在加快,城乡差距在缩小,为什么农村孩子的上学路还是那么漫长?

7.为何城里学校的教室冬暖夏凉,而农村学校的教室冬天寒气袭人夏天热浪翻滚,取暖制冷设备为何迟迟到不了农村学校?

8.户籍及教育改革何时落实?爸爸妈妈不也照样在城里工作吗,为何农村孩子不能像城里孩子那样在城里上学?

9.互联网时代的“一阵风”式的关注类型和公益方式能否推进更多冰花男孩们的未来之路。


四、过渡句

1.大问题最怕积重难返,老问题最怕“见惯不怪”。我们期待,在脱贫攻坚中,不能止步于让贫困孩子们“有学上”,还要“上好学”。孩子们是社会中最柔弱的群体,他们理应得到更好的爱护。

2.“冰花男孩”事件所激荡起的涟漪,绝不应止于对迅速行动的欣慰。事后的反应再迅疾,也比不上未雨绸缪。


五、具体对策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精准扶贫,有些时候,具体而言就是要让“冰花男孩”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有车可接,如果无车,在学校也可以有宿舍可住。

2.我们的公共服务、扶贫资金,需真正用在刀刃上,用在“最弱势群体”、“最关键领域”。在精准扶贫的语境下,孩子的教育需要优先考虑。这是对最弱势群体进行优先关怀的内在要求,也是“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题中之义。

3.在当前向贫困发起决战的关键期,必须加大贫困孩子吃饱穿暖的保障工作,主动作为、及早谋划。众人一心,让“冰花男孩”们先暖起来,是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的题中应有之义。

4.教育改革必须紧盯社会主要矛盾,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以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宗旨,重点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资源欠缺、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对基础薄弱的乡村学校进行重点扶持,加大推进教育均衡的力度,着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5.完善常态化公益,把“应急”式同情变为常态化的公益。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平时都要密切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虽然目前献爱心的渠道并非那么顺畅,但只要用心,还是能把温暖送给更多的王福满们。


六、好文好句积累

 1. 希望“冰花男孩”的照片,能和当年“大眼睛”女孩的照片一样成为一种标识,化为一种铭刻于心的力量,让全社会都不忘那些视野之外需要帮助的人,让各级党委政府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更加充满希望。

2.上学从来不是苦,苦的是没有希望。搞好偏远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不仅是为孩子们创造舒适便利的求学条件,还能够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才是真正照亮“冰花男孩”的未来。

3.当下,在一些地方“数字脱贫”“功利扶贫”“一阵风扶贫”现象严重,严重阻碍了扶贫政策的真正落实,也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和干群关系。

精准扶贫、脱贫致富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要摒弃形式主义、功利主义,需要各级政府沉下心来,把扶贫开发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强化帮扶贫困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脚踏实地“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改善乡村面貌,均衡优质资源,缩小贫富差距,加大全社会基本保障覆盖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给来自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孩子提供更多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机会。当每一个贫困儿童不因偶然的眷顾、媒体的关注而得到社会援助,每一段上学路都能更平坦温暖,每一个贫困家庭都能公平、快捷地享受到政策关怀,乃是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的基本路径。

4.在当前向贫困发起决战的关键期,必须加大贫困孩子吃饱穿暖的保障工作,主动作为、及早谋划。令人欣慰的是,当地政府正加强困难群众的过冬保障工作,当地青基会将统一接受社会捐赠并启动暖冬行动,一些机构也发起定向捐赠活动。众人一心,让“冰花男孩”们先暖起来,是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的题中应有之义。


七、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论述

 1.扶贫先扶志。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贫先扶志,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习近平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2.扶贫必扶智。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再穷不能穷教育。习近平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他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3.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的。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就加大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又全面阐述“精准扶贫”概念,提出“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4.扶贫难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发展乡村教育,建设乡村教师队伍”

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来源:腰果公考吕小八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下载
收藏
相关文章
评论
还可输入 200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