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别让“毒动画”侵袭孩子无瑕的心灵

【新闻回顾】

近日,“儿童邪典视频”在国内视频平台传播一事引发关注。

所谓的“儿童邪典视频”是以卡通片、儿童剧、木偶剧为包装,对少年儿童喜爱的艾莎公主、米奇老鼠、蜘蛛侠、小猪佩奇等卡通形象二次加工,其中充斥大量血腥暴力、恐怖、虐待、色情等内容的视频。由此延伸出来的还有儿童邪典游戏,其外在表现形式和邪典视频如出一辙,并在观看的基础上增加了让孩子动手的设计。

“儿童邪典视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色情、血腥、暴力视频,通常假托经典动画中的人物形象,而对剧情进行变形演绎;从呈现方式来看,往往打着“识字”、“辨别形状”、“传播知识”等冠冕堂皇的幌子。

22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发布声明称,已部署开展深入监测和清查。

 

【影响】

从前些年流行的所谓“暗黑童话故事书”,到今天的“儿童邪典视频”、“儿童邪典游戏”,这些“作品”内容令人作呕,成年人看来感觉非常难以接受,但是对处于身心发育期、缺乏辨识能力、加上普遍喜欢观看动画片的儿童,却很容易被内容吸引。他们无法辨识内容是否有害,大量儿童在无知的情况下,被动或主动观看了“儿童邪典视频”,甚至误以为里面的情节都是正常的。比如米老鼠被车撞得血溅路口,面目狰狞的猪医生拿着针管扎向尖叫痛哭的佩奇;《冰雪奇缘》里的艾莎公主被进行各种开喉咙、开颅手术……这些成人看完都感到不适的内容,却打着母婴、亲子、早教等幌子出现在视频网站和游戏网站上。

这些邪恶的视频和游戏并不是单独出现的,其背景音乐和音效往往是舒缓放松的,使这种“邪典”成了糖衣包裹着的毒药,潜藏着巨大的毒害。我们的“未来”就是在舒缓放松的气氛中,观看一部又一部这样的视频,大脑吸收和处理着剧中角色疯狂的动作、荒谬的行为,并不断巩固着这种危险的认知:暴力和性很好玩很正常、流血很好笑……让他们纯洁的心灵蒙受污染,埋下难以想象的隐患。


【问题】

1.“儿童邪典片”本身极具迷惑性。从操作手法上来说,通常假托经典动画中的人物形象,而对剧情进行变形演绎;从呈现方式来看,往往打着“识字”“辨别形状”“传播知识”等冠冕堂皇的幌子。这一切,都为恶狼披上了羊皮,只有东窗事发之后,重新去系统审视此类动画,才会发现它们是何其扭曲、何其阴暗。恰恰是这种后知后觉,给“毒视频”的传播,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2.互联网平台法制观念薄弱,过度追求利益。《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禁止任何组织、个人制作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赌博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信息等。从这个角度说,对于发布“儿童邪典视频”是种违法行为。

许多视频网站都充当着内容分发平台,普遍信奉“流量至上主义”。这种背景下,能够带来巨大流量的“儿童邪典片”,自然会被放行和推荐。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导致孩子们源源不断接受到类似的信息,一旦小朋友观看了几部视频之后,平台就会给你推荐更多同类视频,然后观看量越来越大(有些播放量达到数百万)......恶性循环!利益优先和伦理兜底的严重背离,造成了一些视频网站对“邪典片”大开绿灯。

3.法律监管尚有空白区域。在我们的认知习惯中,“儿童动画”素来存在着被轻视化的倾向。当年,在某流行动画的不当剧情引发模仿造成严重伤害之后,有关部门专门发文强调“严格审查动画内容”。但现实中,对于网友自制上传的动画短片,庞大的内容产量与有限审核力量的不匹配,致使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监管疏漏。

在对网络谣言和不良信息的监管中,我国的网信部门和公安部门出手往往神速。但对那种毒害儿童的视频和文字,监管部门的出手往往稍逊一筹。给了这些视频网站,很多门户网站、新闻资讯APP普遍打撩拨、露骨“擦边球”的机会。

4、家长不能守住最后关口。家长对动画片的过分信任,放松了对有毒视频的把守,这些一定程度上也是有毒视频能够猖獗的原因。很多家长通过关键字搜索到动画片或者游戏之后,就把手机丢给孩子,而这些搜索到内容中包含很多“邪典视频”“邪典游戏”,孩子观看时家长不陪同,也导致这些视频开始肆虐。


【措施】

第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加强宣传,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电视台可以结合一些典型的互联网违法犯罪案件,比如轰动一时的“快播案”,对现有法律进行详细解读,制作成纪录片。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相关信息的推送,让人们切实提高对于互联网文化传播的认识,为依法监督网络、使用网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互联网管理平台即刻成立专项小组进行全面技术筛查,并将相关帐号进行删除和封号处理。此等整改措施,必须全面铺开。要研究分析互联网中哪些是孩子成长离不开的“利”,哪些是必须除掉的“害”,这是作为源头的互联网技术和内容提供者的重大责任。必须在孩子们通过网络空间获取信息、进行自我教育、满足日常生活娱乐需求的过程中,创造一个安全的上网空间,让他们能够获取与实际年龄相符的信息、与智力发展相吻合的内容。

第三,对监管部门来说,要强化网站平台问责。监管部门需要对违规发布、散播“儿童邪典视频”的行为,必须严厉打击,需要顺藤摸瓜,查出始作俑者,并根据其发布数量、点击率等,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并做好执法检查常态化工作,督促企业履行职责,对不履行责任,打擦边球的企业主体依规打击,不漏不放任何一家,倒逼其规范经营;同时监管部门也要做好内容监管审查工作,考虑建立视频内容分级制度,实现精准化的推送给适合观看的人群。

第四,对家长而言,要成为孩子的“互联网好朋友”,为孩子们甄选手机或平板电脑应用程序;或孩子在上网时家长应尽量在旁边监督,如有违规视频应及时让其远离孩子,这类丑恶视频虽不堪入目,但也可能会激起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又害怕又想看”,所以家长需要态度严正地“立规矩”,“明确告知孩子这类视频不能看,如同告诉孩子‘不能喝酒’。”并及时举报;或适当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实施切实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同时,家长以身作则,远离色情、暴力内容,成为孩子行为习惯的好榜样。

第五,学校应宣传也需提升学生网络防范意识。毕竟,集各方力量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就是在悉心呵护我们共同的未来。

第六,法律方面,应尽快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从法律上为在互联网上发布、传播涉及儿童题材的内容提供参考、审核标准和处罚依据,从而营造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的网络空间安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网络权益。积极借鉴吸取其他国家的一些经验,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儿童能够接触到的影视作品探索建立分级管理制度。确保儿童通过动画接受到应该接受的、与年龄相符的教育,儿童通过观看动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关范文】


别让“毒动画”侵袭孩子无瑕的心灵


别以为动画片安全,它可能“有毒”。 

身材火辣的成人版米老鼠、绑架凌虐小马宝莉、打碎艾莎的骨头……这些被暴力色情二次“浸染”的动画片,不仅“辣眼”,更“堵心”。近日,网络热传的“儿童邪典视频”已被相关部门查禁。 

据悉,这些动画视频原产自国外,《纽约时报》曾报道过这一事件,视频网站You Tube删除了15万个相关视频。没想到,这些洋垃圾“漂洋过海”,甚至落地生根,出现了“国产”邪典动画,在国内各大视频网站悄然上架,有的还被归为母婴、教育类,让人不免后怕。

 这些动画侵害了原作版权,丑化了苦心经营的经典形象;其制作和传播满足了少数人恋童、虐童等变态癖好和挑战禁忌的畸形心态。最不可容忍的是,把精心包装的“毒苹果”送给幼儿,有预谋地输出扭曲三观,是可忍孰不可忍? 

有人认为:与其让孩子沉浸于“弱智动画”,不如看点邪恶动画认清现实。诚然,当下确实存在不少情节单一、脱离生活的“白开水”动画,但难道打骂欺辱、以恶待人就是所谓的现实?孩子缺乏分辨力和分寸感,因模仿动画而造成的自残、伤人惨剧时常发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传播学有一个培养理论,认为电视里的暴力画面不仅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价值观。幼儿如同白纸,如果在人生最初的画作上被抹黑,他们的未来将笼罩阴霾。我们可以讨论幼儿道德启蒙的方式、性教育的尺度,但暴力、色情是红线,不可触碰。 

精神海洛因的传播,除了应该追责制作者和上传者外,视频网站和孩子家长也应反思。 

视频网站为何总是后知后觉?违规视频利用隐喻、善于伪装固然是现实,但“典守者不得辞其咎”。视频审查依赖关键字排查、视频抽帧,而人工审核只是抽检,难免有漏网之鱼;算法推荐易形成不良视频传播的恶性循环……技术并非万能,更不应借着“价值中立”的名号畅行无阻。弥补技术漏洞,加强人工审核,采用实名制认证、不单以流量至上或是促进监管、祛恶扬善的可行之路。 

动画片解救了很多在工作、家务中焦头烂额的家长,但让孩子盯着屏幕不应是父母的分身之法。把孩子丢在平板电脑前,让他们随便点播,让伸向孩子的罪恶之手有了可乘之机。进一步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多一些温馨陪伴,多一些亲子活动,远比动画片更能启发心智。 

小红帽、白雪公主、灰姑娘等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陪伴了我们的童年。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些童话的原型并不美好,结局并不快乐,甚至充满恐怖和血腥。童话的净化史适应了儿童成长的需求,“暗黑”元素会侵袭无瑕的心灵。所以,无论是邪典动画,还是胡乱改编的儿童读物、内容荒诞的手机游戏,唯有彻底清除,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撑起蓝天。


作者:田卜拉

来源:人民日报


下载
收藏
相关文章
评论
还可输入 200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