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技巧:内容太多,无从下手?申论素材到底要怎么积累?

2018年春季联考马上就要来了,还不会积累申论写作素材?赶紧来学习吧!

申论大作文写作中,学生一般有这些问题:(1)作文总论点寻找有困难;(2)作文分论点选取不合理;(3)作文结构选取很纠结;(4)作文论据选取缺乏素材。一般只要考生认真复习,总论点、分论点、结构选取可以尽量合理。但是,作文分数是否可以有所突破,仍在于写作素材的积累。

之前小编有整理过一篇文章《申论写作时,社会热点要怎么用?》,讲的是社会热点有什么用,怎么积累,其实热点也是申论素材的一部分,申论其实都是围绕社会热点来命题的,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热点的积累。

申论素材那么多,如何有针对性地积累作文素材呢? 小编今天来说说积累素材中你们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

一、积累素材方向

很多考生在素材积累时, 要么觉得要积累的内容太多,无从下手;要么带着盲目性,“广撒网”式记忆,每个知识点都略有了解,但都记不深刻,上了考场却感觉“用不上”;这两种情况的根源,均在于考生缺乏对《申论》考情的准确把握。

实际上,通过梳理近3年多省公务员考试的考情来看,可以从领域上看,省考更趋向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交叉领域;从主题上,都是紧跟当年社会发展最热的话题;从内容上,都是从某个最“接地气”的微观概念出发,然后上升到理念信念等方面。因此,考生在备考时,无论是经典语录还是时政素材,可以集中积累近一两年经济、文化、社会交叉话题中,能够以微观话题切入而又能上升到思想层面的热点内容。比如社会不文明事件与法治思想,空气污染和环保理念,精准扶贫与扶智格局等等。


二、积累素材渠道

明确了从积累哪些领域的内容,考生还需要明确自己这些内容从哪积累。

一是历年真题和模拟题上材料的内容。很多人忽视材料,以为材料仅仅是就题论题,其实一份试卷的材料往往都是反映的同一个主题,细读的话你会发现里面有最新的时事热点和国家大政方针的介绍,有恰到好处的例子,有专业而规范的表述,材料中一些专家或者采访者的观点可以成为很好的对策建议。把它们积累下来,下次换一份试卷你就能用上。

二是多关注有代表性的官方网站、app等,像新华网、人民日报、《半月谈》、凤凰网、中国政府网、人民网上的时评文章和热点事件,理论性素材可以从十八大、十九大报告,《201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等中央重大会议报告学习。

三是看热门政论片的讲解稿。

比如:《将改革进行到底》、《辉煌中国》、《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等。因为:一是讲解稿中用词很得体,优美,我们可以借鉴学习。二是政论片中有很多事例可以作为素材运用到我们大作文的写作当中。

三、积累什么样的素材

1.多积累社会新闻热点事例

很多考生反映自己写作文的时候没有话说,或者说的很俗,原因在于事例积累的少。社会新闻热点事例较之于身边平凡小事,要更加具体一些,更有针对性一些。

例如主题为“创新”,我们就可以从具有创新性的新闻热点事例作为作文素材。包括:“央视《我爱发明节目》”、“苹果手机不断更新换代”、“事业单位合同制”、“划片就近入学政策” 、“校长教师论证制度”、“绿色信贷政策”等。

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手机新闻客户端、人民网、人民日报、半月谈、地方报纸等多种方式积累。尤其是现代年青人依赖手机,我们就可以下载新闻手机客户端,既方便又有全面的积累素材。


2.适当背诵名言警句和标准表述

(1)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是非常高端的论证素材,可以提高文章的文采与内涵。但是,其难度在于:(1)记忆难;(2)内容多;(3)针对性难以把握。

往往考生背诵了很多名言警句,但是写作文的主题稍稍有所变化,这些素材可能就无法使用了。这里,建议大家可以多背诵“创新、改革”“爱国”“民生”“良好心态”“官民关系”等方面的名言警句,写作文用到的几率会大一些。

(2)标准表述

申论写作一定要保证文章语言的基本规范性,避免出现过于白话的情况。

以《将改革进行到底》为例,例如:【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注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和深刻变革。每一步,都需精心布局、运筹帷幄。每一步,都需谋定后动、蹄疾步稳。每一步,都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分析:这句话的核心是我国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关键做法。其中“伟大实践和深刻变革”这九个字,对仗工整有层次,可以灵活运用在别的结尾升华处。三个“每一步”,强调了改革的关键三步:布局、执行、成效,这些词语,我们都是可以拿来使用的,提高文章写作用词的准确性。


3.积累对社会事物的认识

很多考生对热点的关注仅停留在事件是什么这一层面,这对申论备考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热点事件,我们还要知道事件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还要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是说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关注热点才对申论作答有帮助。


例如:聘任制公务员:也有可能“走后门”


《聘任制公务员管理规定(试行)》近期发布,在原有试点基础上,将公务员聘任制推向常态化、制度化轨道。(现象陈述)此举既打破了人们印象中的公务员“铁饭碗”,引入“鲶鱼效应”,也有助于树立起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风向标。(影响:好处)

早在2011年,中组部、人社部、国家公务员局等就曾以试点的方式,推进公务员聘任制试水。但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试点成果最终还是要通过全面推开来证明价值。

其实,这些年来,围绕公务员制度社会上始终存在不少争议,其核心是公务员的“铁饭碗”何时打破。随着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渐进式推开,公务员制度改革迟迟不动声色,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

公务员聘任制相关规定的出台给了质疑之声一个明确的答复:公务员制度改革大门已经开启,今后将引入竞争机制,让公务员更具危机感和服务意识,倒逼他们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影响:好处)

在合同制劳动关系下,不求上进就难以在岗位上稳住阵脚。

聘任制改革使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再是一句空谈。当前,行政体制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对公务员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原因)原有选人用人方式很容易让在专业领域有真才实学的“专才”在公考中错失,这对国家及其本人都是一种损失。

在聘任制框架下引入市场机制,公务员用人方式将更为灵活,人才有更多机会进入公务员队伍发挥所长,尤其是在环保、科技等专业要求较高的领域。同时,聘任制下的公务员待遇更为机动,既能人尽其能、为我所用,又能有效激励、留住人才。(影响:好处)

需要警惕的是,切勿让这一制度大开方便之门,成为“走后门”绕开公考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直通车。如果制度不能落实好,就容易使其走形变味,甚至被全盘否定。(影响:坏处)在执行中必须从严把关,严格落实制度规定,结合地方实际不断调整完善,使之成为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做法)

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为这一创新(做法)实践点赞。只有改革与创新两只手一起发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分析:从文章中,我们可以对段落进行总结概括,梳理出围绕聘用制公务员核心的几个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分析,要理解透彻,对于别的热点话题也是如此。

小编每周也都会整理出一篇申论热点文章,大家可以借鉴那个框架,自己试着去整理一些热点话题或者比较优秀的文章。


4. 多了解原理效应

原理效应反映社会客观规律,往往具有普遍性,适合很多不同主题的作文写作。


例如:

“木桶效应”告诉我们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解决最短板,大多数的作文写作都可以使用它。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问题要及时解决,否则容易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一般可以用在政府解决贪腐问题、企业自律加强职业道德、个人完善自身修养等。

“超限效应”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否则容易物极必反。一般用在政府要倾听民意不要过度压制、企业要关爱员工不要过度压榨、学校和家长要爱护学生不要过度压迫、个人要适当劳逸结合不要过度奔波等。


我们会发现原理效应的使用很灵活,且适用主题很多,建议考生可以多积累些热门的原理效应。


5.积累语言经验和习惯,培养语感

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它能使考生很快地进入语言文字所构建的情境之中,感受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意。读能帮助我们理解文章思想内容,能理清材料思路及脉络。

只有通过反复的读,有意识地模仿并背诵,逐渐地运用文章词汇的技巧,进而熟读成诵,形成语感积累。考生读的文章多了,可以积累不少好词好句、政策理论、热点案例等,在运用时就可以随时提取,信手拈来,不但对语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还能大大提高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四、怎么用素材

在写作过程中,一篇好文章必然是论证方法丰富内涵深刻的。这就要求考生起码能够做到“理证与例证相结合”。从而也就要求考生着重积累理论性素材和案例型素材。理论性素材方面,应用比较方便的是习近平、李克强等主要领导人的名言,以及一些中央政策文件或重要会议的内容。考生一定要明确,如果使用名言,需要考生能够原句记忆;而使用文件或会议精神,则能记准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表述即可。表述方式可以采用“某某文件曾经谈到……”等类似句式。而案例型素材方面,则需要考生能够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个事件,这就需要事件本身尽量是人尽皆知且持续讨论的时政热点事件。诸如“北京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

例如,积累了理论素材中的名言——习近平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 人民是阅卷人”,那我们同时需要去理解这句话可以论证什么内容。 “时代是出卷人”,首先可以论证“要紧跟时代发展,顺应时代各类潮流”。因而凡是涉及时代潮流的内容都可以去论。如,需要论证“法治,为推进城市群建设奠基。”,此时城市群建设就是当下时代潮流,论证时就可以具体化为以下内容:

法治,为推进城市群建设奠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社会发展要跟得上时代的潮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和资源利用率不高的“桎梏”逐渐显现;摒弃单一城市单打独斗,而通过大城市集群化发展,已经成为解决当下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继新型城镇化之后,推进城市群建设的又一浪潮。而在顺应这一大潮的过程中,诸如城市垃圾“跨界倾倒”等城市间合作分工的问题必然会逐步凸显。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治化”水平,用制度和机制约束和规范城市行为,以法治的力量,为城市群的建设和有序发展奠基。

如此,就将看似无关的内容相关起来。那么同时,“我们是答卷人”,又可以论证与行政管理方式改善、行政体制改革等内容相关;“人民是阅卷人”可以与民生、以人为本理念等涉及“人”的方方面面相关。这样,积累一句话,实际上就可以论证多个领域的话题和观点。因而,积累的重点,除了“量”上要多,更要注重内容上的灵活使用,使自身的积累能够在不同的内容中都得到应用。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有收获的小伙伴,记得给小编点个赞哦!

文章较长,建议大家可以先收藏或者分享,有时间再仔细看,一定要仔细阅读哦!


本文由申论一点通整理发布,部分材料来源于网上,

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下载
收藏
相关文章
评论
还可输入 200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