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互联网+医疗健康

【背景链接】

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卫健委等部委研究起草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中央部署发展“互联网+医疗”后,该领域迎来的又一重磅顶层设计。

按照《意见》,未来“互联网+”将与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药品供应保障、医保结算、人工智能应用服务等诸多领域深入融合。这意味着,在深刻变革医疗服务模式和患者就医行为的同时,“互联网+医疗健康”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监管挑战。

“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以来,今年或将是相关政策法规集中出台的时期。近期,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预计出台,而医疗电子信息的“确权”研究工作正在进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平安好医生、微医、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医疗平台利用线下医生碎片时间,为公众提供了大量医疗资源供给,成为推动医改的重要力量。在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长城战略咨询等联合发布的164家“独角兽”企业中,大健康领域的企业共有15家,总估值达370.5亿美元,其中“互联网+医疗健康”相关企业占半数以上。有业内人士认为2018年或将成为互联网医疗平台集中上市的元年。


【综合分析】

互联网医院从无到有,从浅层设想到医院落地到内容延伸,每一步尝试对国家和互联网企业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此次《意见》发布,“互联网+医疗服务”、“互联网+药品”、“互联网+医保结算”等在“医、药、险”三个关键产业上适当放开,这不仅意味着国家支持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决心,更意味着互联网医疗的春天已经到来,传统医疗行业可能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互联网+医疗健康”逐渐进入百姓生活中,医疗大数据成为医疗发展必争的核心资产,如果能从医疗顶层设计入手,实现医疗大数据采集融合,医生随时随地实时了解病人各种医疗数据,进而开展咨询、检查、诊断、治疗、用药等医疗服务行为,实现“轻问诊”向“重问诊”蜕变,让患者享受到便捷精准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一种就医新体验与发展模式也将由此诞生。


【积极意义】

1、利用“互联网诊疗”手段,北上广等大城市以外的患者,尤其是中西部省份,包括农村的患者,可以不出家门就能够享受到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

2、提升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开展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对签约的患者进行日常健康管理与服务。通过签约服务,家庭医生会给患者提供适应的健康指导。同时对一些长期稳定的慢性病签约患者,家庭医生可以在线给他开具一些处方,并且通过第三方配送方式直接把药物配送到家里,使患者能够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3、利用“互联网+”的技术让就医更加便利。开发手机APP及医院的信息平台,为患者提供挂号预约等等便捷服务。再比如,一些省份开发了全省统一的预约挂号平台,患者可以使用手机在移动端解决挂号的问题。此外,推进分时段预约诊疗,让预约的时间精准到一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之内,在方便患者就医的同时,医院可以对就诊高峰进行重新调整。还推出移动支付、诊间结算、在线检查检验结果查询、导医服务、健康信息推送等服务,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相关问题】

1、政策方面:存在政策支持不及预期,或者政策落地实施不及时的风险。“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不完善,相关标准体系、行业规范尚未建立。限制和影响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范围扩大和服务能力提升。

2、监管方面: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医疗监管的缺位,由于行业规范远远滞后于市场应用,互联网医疗鱼龙混杂,服务水平良莠不齐,容易引发不良后果。

3、法律法规方面:互联网+医疗健康需要更多的法律法规来监管、制约和支持,但我国现在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来规范互联网医疗行为,保障互联网医疗的服务质量。

4、个人隐私方面:“互联网+医疗健康”实行信息公开、共享,会给患者个人信息泄露带来潜在风险,特别是大数据开发有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泄露,亟须建立与信息开放相匹配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5、医疗质量安全方面,对于医疗质量安全的关注度不够,保障互联网医疗服务质量的意识和监管措施欠缺。“互联网+医疗健康”准入门槛、从业规范、监督管理等相关标准并没有建立,既没有明确网上诊断的主体资格,也没有明确互联网企业能否与线下实体医院进行联合,更没有明确医疗机构、医生与网络平台之间的责任划分等。

6、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尚不能实现。要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医疗服务,信息共享是必备要素,否则在传统的信息孤岛林立的医疗体系中,互联网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


【相关对策】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和推广移动医疗服务,推出有关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智慧医疗服务以及健康大数据体系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的快速发展。健全和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和支撑体系,更加精准对接和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可以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成果带来的健康红利,在看病就医时更省心、省时、省力、省钱。 

2、强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法律监管。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鉴于部分“互联网+医疗健康”以健康咨询名义从事诊疗活动,建议清晰界定健康咨询与医疗诊治的区别。明确医疗机构(医生)、患者、互联网企业等相互之间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要避免游医在网上从事医疗欺诈行为。加强信息安全监管,避免诊疗记录、病理资料等信息泄露,维护好患者隐私权。

3、制定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行为边界。出台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的管理办法,明确监管底线。健全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相关机构准入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准入限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健康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互联网+医疗健康”要想走得远,最终还要靠安全规范的行业标准。要严格准入门槛,明确诊疗规范和范围。制定出台互联网企业与实体医院合作的规范性文件,明确双方的权责,既有效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又能有效保障医疗机构的公益性。 

4、针对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问题,对信息系统从技术上加强安全保护。另一方面,处理好涉及到电子信息的“确权”问题,对电子病历的数据信息进行确权。比如美国有法案,首先明确数据信息所有权益保护的问题。我国也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进行确权,并且加大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

5、加大对医疗质量安全的保障力度,强化医疗质量监管,保障“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在强化医疗质量监管方面,出台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的管理办法,明确监管底线。建立医疗责任分担机制。强调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等第三方机构应确保提供服务人员的资质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并对所提供的服务承担责任。

6、推进共建共享的信息平台建设。统一信息平台标准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企业技术,但要以行政部门管控为主,而不能任由企业开发利用大数据,要确保数据安全。要推进信息互联互通,既推进各级医疗机构之间互联互通,又推进卫生计生、医保等部门的互联互通,为推进三医联动提供数据支撑。

  

【权威论述】

我们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让患者少跑腿、更便利,让更多群众能分享优质医疗服务。

——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


【高频金句】

1、“互联网+”将全面链接医疗、医药、医保服务。

2、以“互联网+”新理念指导医疗卫生工作,促进多家医院智慧医疗项目的建设与推广,优化就医服务全流程,持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为全面深化医改提供强有力支撑。

3、互联网+医疗健康’可以大大有效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难题,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4、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既要用公共服务作引导,又要有市场机制作支持。


【案例拓展】

互联网医院 家门口看上北上广专家

远程专家门诊平台由好大夫银川互联网医院搭建,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依托的落地医院,可以与互联网医院北上广等1.5万名主治级别以上医生连线,开展远程会诊。患者需在医院检查化验,有需要再预约。如果需要手术,专家会到医院来做。

依托互联网医院平台,医院打造了“远方专家诊疗方案+本地医院便捷服务”模式,医联体慢性病患者明显下沉社区,医院疑难手术量明显上升,以前做不了、不敢做的手术,现在都开展了,专家的到来更带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推动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效率提升,远程指导基层医院规范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减少患者频繁往返银川的不便。

作为全国最早探索互联网医院的地方,银川市专门出台了一系列互联网医院专门管理办法,包括审批、线上执业医师注册、医保支付、风险防控、监管等办法。


人机合作诊断 临床决策更加准确高效

基于人工智能的临床诊疗决策系统,智能医学影像识别、病理分型等已在一些疾病领域得到应用。

前段时间,记者体验了一款全新研发的人工智能影像检测系统的真实应用:在北京影像云平台上,对基层医院上传的30名患者近9000张肺结节CT影像进行智能检测和识别,将第一轮筛查出的疑似结节标记出来,作为辅助诊断结果,提供给4名放射科医生进行审查。

人机合作诊断肺结节的全过程仅用了30分钟,比传统途径所需的150—180分钟,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经现场4位三甲医院放射科医生采用双盲方法进行验证,智能诊断的综合准确率达到90%以上。该系统形成的检测报告中,预测疾病几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云诊室 不用跑医院家里能看病

作为全国较早开展的“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浙江宁波云医院,从预约挂号到检验、病理、影像、护理、药房等全方位进入云端,今年医保支付也将接入。这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看病就医、健康服务体验。据粗略测算,一年里,医疗信息化能为宁波患者节省就诊时间约6000万小时。

在云医院平台上,医院有专科、专病云诊室,为复诊、出院病人提供线上诊疗、随访、咨询服务。基层也有云诊室,与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结合,利用云医院平台和“掌上云医院”终端,开展线上线下协同、医防一体化服务,提高家庭医生服务效率。一些大医院还利用云医院平台,搭建起从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家庭的心血管康复三级服务管理体系。


【相关范文】

互联网与医疗融合是大势所趋

最近,网上流传的一则“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引发业内广泛关注。按这个“征求意见稿”的说法,互联网医疗将设置执业资质红线,并只能开展医疗机构间的远程会诊和慢性病管理业务。如此一来,没有绑定线下医疗机构,或是没有实体执业资格的互联网医疗平台,面临倒掉的风险。

有人担忧,这样一刀切对产业发展十分不利。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正视互联网医疗的本质和价值。从本质上讲,互联网医疗提供的也是医疗服务,只不过用了更现代化的平台和科技手段。它并未改变人们对医疗的期待,如果达不到好的医疗效果,再炫的互联网技术也于事无补。

也就是说,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它能否给社会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在这一点上,它跟传统医疗没有差别。患者并不满足于更方便地找到好医生咨询、挂号,而是要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资源。这一步实现不了,所谓的渠道优势就会失去吸引力。比如,有人想整形,通过平台联系好了手术,结果做手术的地方不是医疗机构,不仅没有改善医疗体验,反而要面对巨大的风险,显然会对互联网医疗作出负面评价。从这个角度看,对互联网医疗提出资质要求,无疑是一道必要的防火线。

当然,互联网技术对医疗领域的介入,从大方向上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有助于推动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升级改造,为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比如,改革服务流程,改善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用智能设备监测病情,用临床大数据对接研发药品,互联网技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不少过去期待的改进已经成为现实:支付宝、微信开通预约挂号、缴费服务,不用再一大早现场排队,甚至熬夜排队;杭州进行诊间结算,直接把门诊费用结算端口开到医生的电脑上,省得患者来回跑;云医院让偏远地区的患者得以和北上广的知名专家面诊,远程病理、超声、影像等诊断服务,大大降低患者看病成本;大数据帮助医学影像诊断开始商用化,甚至有了做手术的智能机器人。正因为切中这些“痛点”,“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得到资本的青睐,2015年投资额近百亿元,并仍在快速增长。

医疗领域的“互联网+”,还有巨大的潜力等我们去挖掘。很多医改小目标,都可以在这个技术基础上轻松实现,除了在家门口看病、缩短看病时间等好处,还有助于家庭医生的推广、慢性病的管理、检查结果的互认等。当我们用新技术一步一步去疏解症结、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也就接近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医改大目标。可以肯定,只要互联网医疗对社会有这样的正向价值,即便划定资质红线入口,也不会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反而能进一步激活社会资本,发展出更多样化的健康产业,以满足人们的多层次需求。

互联网与医疗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虽然原始生长的阶段,问题不少、风险也不小,给用户及社会带来不少麻烦。不过,面对“成长中的烦恼”,无须“把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面对新业态,采取守住底线、了然动向的包容审慎态度,主动拥抱技术进步而不是被裹挟着前进,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互联网+”的红利。(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红梅)

本文由申论一点通整理发布,部分材料来源于网上,

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申论一点通公众号《申论热点:互联网+医疗健康》这篇文章里,有申论热点投票活动,欢迎大家去投票哦!

下载
收藏
相关文章
评论
还可输入 200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