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网约车安全究竟谁来负责?


【背景链接】

近日,一名21岁的空姐乘坐网约车遇害的事件,备受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网约车乱象问题再次被推向了风口浪尖,引发了广大市民对于网约车的安全性、以及为何网约车问题频出的热议。

随后交通运输部公布了新修订的《出租汽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办法》。6月1号起,网约车将纳入出租汽车服务考核体系。

《出租汽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办法》将网约车新业态纳入考核,明确将对驾驶员遵守法规、安全生产、经营行为、运营服务等方面实施考核,出租汽车驾驶员在考核期内得分低于3分,将按要求接受培训。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出租汽车企业分别要建立出租汽车驾驶员服务质量信誉档案等。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王绣春介绍,此次新修订《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了目前出租行业企业和驾驶员服务质量信誉考核指标,尤其是把之前并未专门纳入考核的网约车平台公司和驾驶员纳入到了考核范围。 

针对近期网约车、顺风车发生数起侵害乘客权益的问题,王绣春再次强调,安全是出租运营服务必须遵循的底线,网约车不是法外之地。要加强对驾驶员的驾驶经历、交通责任的事故、暴力犯罪的记录等背景情况的核查,同时发挥技术优势,对于车辆运营过程长时间停留,驾驶员突然注销软件等异常情况要进行安全监控和应急处置方案。各地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网约车非法运营、线上线下人车不符和以私人小客车合乘名义开展非法运营的行为的打击力度。


【综合分析】

网约车是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的简称,是互联网约车业务的产物。根据交通部2015年10月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网约车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构建服务平台,接入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通过整合供需信息,提供非巡游的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经营活动(出租车将分为巡游出租汽车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

随着一些打车软件的出现,网络预约车也逐渐兴起,对传统出租汽车行业的监管框架和监管方式造成了极大挑战,2015年10月,交通运输部草拟《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目的是规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行为。2015年10月23日,中国交通新闻网发文指出,网约车尽管使用了互联网这种新的约车技术,其本质依然是“为乘客提供位移服务”的出租汽车。交通运输部依法将网约车这种具有创新意义的事物纳入出租汽车管理范围,坚持了法治思维和依法治理原则,体现了积极履责、开放包容的态度。2016年7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58号);交通运输部联合工信部、公安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等七部门联合颁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针对备受关注的私家车参与网约车运营,新规明确私家车符合条件可转化为网约车运营。新规给予网约车合法身份,将网约车车辆登记为“预约出租客运”,从此,网约车合法地位始获得明确。 

2015年以来网约车用户规模迅速增长,2017年中国网约车市场用户规模达到2.36亿人,2018年有望达到2.82亿人。数字显示,截至2017年底,国内网约车用户规模已近2.4亿。    

然而,随着网约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问题也不断浮现了出来。从前期的烧钱大战、到后来的营运资质甚至连发的恶性事件,将网约车这个新生业态的问题赤裸裸的暴露了出来。消费者当初的新鲜体验感逐渐平复后,开始冷静的感受到网约车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缺陷,最为重要的就是乘车安全性到底能不能得到保障。安全是消费者享有的最基本权利。任何经营者,在保障消费者安全消费方面,都应履行责任。


【相关问题】

1、网约车平台:一是网约车平台监管力度不够,对网约车司机准入门槛过低,资格审核工作不到位。司机在注册网约车平台时,平台会对司机的身份进行实时核实,但看似严格规范的流程背后,仍然有漏洞可钻。平台管理粗放,漏洞很大,无需三证审核就可注册,资格审查不严,管理失范,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二是网约车平台管理工作不到位,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低下。

2、政府部门:在交通运输服务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相关的网约车法规制定不够完善,存在监督管理漏洞。网约车平台不断突破法律底线,亟需法律规制,目前对网络约车没有相应的法规,也就无法对其定性,造成无法可依。国内还未建成有明确指向且行之有效的规范体系,针对网约车服务中的违约方必须承担的责任仍然缺少可行性处罚措施。一些措施成本较大且难以达到网约车服务的效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和构建法治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

3、乘客:在面对安全隐患时自我保护意识不够,没有及时采取其他有效的措施进行自我保护。


【相关对策】

1、网约车平台: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维护好社会效益,必须把保障乘客安全出行和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放在首位。一依法依规经营,提高网约车司机准入门槛,应当对司机的驾驶经历、交通责任事故、暴力犯罪记录等情况采取标准一致的审核要求,进行严格核查,严把人员准入关,防范安全风险。二平台公司要发挥技术优势,通过卫星定位、人脸识别等科技手段,加强营运中的安全和服务管理。尤其是在运营途中出现的车辆长时间停留、司机注销账户等突发情况,建立安全监控机制。三加大培训力度,特别是岗前培训,提升司机的遵纪守法意识和服务水平。努力提升服务,让乘客出行更安全便捷,让司机工作更有尊严,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政府部门:政府必须加强监管,完善法规政策,实现有法可依。一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来规范网约车的发展,强化对网约车行业的标准制定、数据监控、服务监督、风险管控,更好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安全权益。如准入门槛、惩罚机制、加入黑名单等;二监管方面,可以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并且拓宽监督渠道,开设线上线下举报热线,让群众、媒体、网友的力量加入到监督中来,能够更好的督促网约车市场规范、健康、有序的发展;三培训方面,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督促网约车平台公司组织开展有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服务规范、安全运营等方面的岗前培训和日常教育,提升驾驶员遵纪守法意识和服务水平。


3、乘客:乘客接受网约车服务时要关注人身、财产和个人信息安全,注意核对线上预约和线下实乘车辆、司机的一致性,注意保存相关证据,遇到问题及时投诉、举报,共同加强社会监督,促进网约车服务更加安全、规范。尤其是单身女性,要记得及时拍照记下车牌号和司机信息,上车后给家人打个电话等,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


【案例拓展】

看看国外的网约车是怎么管理的吧!

日本、新加坡: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合作求立足

在日本和新加坡,私人网约出租车服务是违法的。但是,优步等打车软件还是通过与当地出租车公司和司机合作的方式,谋取立足之地。

日本禁止非职业司机提供出租车服务,但允许个体经营出租车。 日本对个人出租汽车运营规定十分严格,必须有5年以上的客运车辆驾驶经历,并且5年内无事故、无违章,或者必须有10年以上的驾龄,10年内无事故、无违章,才有资格参加运营执照考试。

在新加坡,私家车参与网约车营运是违法的,新加坡网约车是传统出租车与叫车服务软件合作的产品。乘客通过出租车公司自有叫车软件或第三方软件,可以享受互联网约车服务。要成为网约车,相关车辆和司机都必须向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申请为期三年注册相关的服务资质。


美国:联邦政府权力下放 各州县立法监管网约车

在美国,网约车被正式命名为交通网络公司(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mpany),截至2015年包括首都华盛顿特区在内的至少23个州都承认网约车合法。

美国联邦政府不负责监管网约车,而是下放到各州和具体的郡市政府来制定细则。2014年6月,科罗拉多州针对手机软件召车立法,规定网约车公司依法申请许可证即可依法从事经营活动,履行安全主体责任、照章纳税等义务。网约车司机不限交通网络公司雇员,交通网络公司负责保险、登记车辆注册信息、审查驾驶员的疾病和犯罪记录等背景、采取措施避免酒驾、定期检查运营车辆、向驾驶员和乘车人公开运价基准费率和计算方法等。科州网约车法案在美国驾驶员、乘客和学术界均获认可。


英国:行驶路段有限制 申请执照标准严、条件多

伴随网约车在英国的盛行,司机不再局限于伦敦当地人,欧盟其他国家的移民开始涌入网约车市场。为了保证出租车市场的有序运作,在路段管理上,伦敦采取因地制宜的做法。

网约车在部分路段没有权限行驶,如公共汽车专用道,火车站或是机场的相关路段。私家车必须符合相关的规定,才可以申请到网络约车驾驶执照。申请条件包括必须服务于私人出租车行,以盈利为目的,车辆座位要少于9座等,按要求购买保险,车辆的大小、类型和设计要符合法律规定,并且需要安装专门的牌照用于识别。申请人必须满足年龄、驾龄、道路违纪、无犯罪记录等多项要求。


澳大利亚:网约车不得安装计价器 司机需无犯罪记录

在澳大利亚,网约车一直是较有争议的话题,网约车司机的运行成本要比传统出租车司机的成本低得多,两者的竞争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澳大利亚的首都特区堪培拉在2015年10月30号开始削减出租车牌照费,到2017年将减少到原先的25%。

另外,堪培拉规定网上预约车必须要进行注册,提供和传统出租车司机一样的无犯罪记录调查,以及必须要缴纳商业所得税。网上预约车司机不允许给车辆安装计价器,所有价格必须在网上预约车的时候谈好,计价器将成为传统出租车司机的专属工具。堪培拉地区的做法一方面帮助传统的出租车司机减轻了运营负担,另外一方面又严格规范了网上预约车。


【高频金句】

1、网约车作为互联网经济下一种新业态,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捷,也为部分人群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2、加重监管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遇病施治,网约车等新业态必然会更好地服务公众与社会。

3、新政给网约车戴上了“紧箍咒”的同时,也给广大乘客派送了“护身符”。

4、网约车的消费体验是个宏观话题,细分下去,分支众多。在一系列要素当中,“安全体验”估计是自上而下的高权重共识。

5、网约车领域距离大胆“放”、聪明“管”的臻境,仍隔着千山又万水。


【相关范文】

筑牢产品创新的安全底线

“网约车安全吗?”面对出行选择,一些乘客会有如此顾虑。近日,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网约车行业不是法外之地,保障乘客安全也是网约车规范发展的底线。

近年来,网约车蓬勃发展、异军突起,为公众带来出行便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现实中,由于“烧钱大战”“高价补贴”造成非法客运车辆增多,扰乱市场秩序;由于审核机制不严,导致不符合营运标准的“黑车”“马甲车”时有所见;由于监管惩处不力,导致“爽约车”、计价不透明等乱象滋生……市场“跑马圈地”,服务却大幅缩水,监管也容易出现盲区。

在一些地方,粗放式发展和盲目扩张,也给网约车埋下种种安全隐患。从个别案件披露的信息来看,不论是接单账号与实际驾驶人不符,还是司机犯罪背景等信息筛查不严格,都表明相关平台在准入机制和安全措施上存在漏洞。当隐患酿成悲剧,不仅给当事人带来伤痛,更给行业敲响警钟。因此,交通运输部也强调,要管住安全底线,保障乘客合法权益。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网约车行驶在安全轨道上,离不开科学、严格的监管。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台网约车监管政策,对网约车司机身份、个人背景以及运营规范等提出要求,在经营许可准入等方面加强管理。日前,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加强和规范出租汽车行业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拟建立网约车司机黑名单制度。交通运输部还将会同工信、公安、网信等部门研究制定多部门联合监管具体工作流程,建立联合监管工作机制。种种举措,有利于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也为乘客逐步织密了安全之网。但必须看到,安全问题不是政府部门一家之事,企业和平台也必须承担起相应的主体责任。

网约车是“互联网+”的创新产品。但任何产品创新,安全都是生命线。忽视安全底线的创新,即便能取得一时成功,但长久损害的是消费者利益和创新的品质。更高品质的出行,不仅意味着交通工具使用效率、出行便捷度的提升,也必然包括安全性的更高要求。然而,一些互联网产品热衷于制造概念,通过资本力量快速抢占市场,刻意放大某些方面的利好,却牺牲了对安全的考量,没有沉下心来打造高完成度的产品,甚至把产品风险、安全成本转嫁给社会公众。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映照着产品设计、创新中安全理念的缺位,以及企业价值观的偏差。

安全一旦出现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是无法弥补的。任何事后的道歉、赔偿、整顿,都难以抚平伤痛。正因此,必须采取更加坚决的措施、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切实筑牢安全的底线。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只有把安全性放在重中之重,端口前移,把好资质审核、服务监管、惩处办法等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堵住安全漏洞。从责任承担来看,只有正视用户诉求、充分认识自身责任、落细落实运营规范,才能将安全的压力层层传导、逐人压实。

对一款产品来说,当潜藏的安全隐患不断累积,最终损害的将是企业和行业的信誉。正因此,在利益的背后,永远不应忘记企业的社会责任。(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桂从路)


本文由申论一点通整理发布,部分材料来源于网上,

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下载
收藏
相关文章
评论
还可输入 200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