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多措并举治理幼儿园“小学化”

【背景链接】

近年来,一些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强化知识技能训练,“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3-7岁是孩子一生中最该“玩”的年龄,本该拥有非常轻松快乐的成长空间,然而越来越多的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得不让孩子们舍下天真玩耍的时光,一个个背着小书包提前进入小学课堂,我们来看看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实例场景:

镜头一:

在北京等城市,不少幼儿园出现了“空巢”现象,因为部分家长担心孩子像一张白纸一样升入小学后,会跟不上学习的进度,于是在大班阶段就把孩子送进所谓的“幼小衔接班”。

镜头二:

广州某小学在今年的“幼升小”入学考试中,出现了这样一些试题: “4-1 在什么时候等于 5?” “哪个词既是它的反义词又是它的近义词?”“17-18+19+20=?”许多试题不但孩子答不上来, 连家长也被难倒了。

镜头三:

某幼儿园的一块小黑板上,写着孩子们周末应完成的作业:抄写古诗“静夜思”3遍并背诵、家长出20道退位减法题、复习英文单词Red、Yellow、Green、Pink。旁边是每天的活动安排,授课内容大部分是识字、英语、算术等知识性的内容。孩子们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时间非常少。

如此另类“早教”,有拔苗助长的急切也有为人父母的无奈,我们不禁要问,小孩子们能吃得消吗?这样做真的对孩子们的未来是件好事吗?


【综合分析】

针对幼儿园“小学化”这一问题,教育部近日展开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专门印发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拟用一年的时间分四个阶段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重点治理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解决教师资质能力不合格问题、督查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

在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中,强调对于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对于幼儿园布置幼儿完成小学内容家庭作业、组织小学内容有关考试测验的,要坚决予以纠正。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各地要结合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予以规范。

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决定联合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这一《通知》明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进行提前教学、超纲教学。一些人认为,针对幼儿的提前教学(小学化教育)也由此被禁止,但具体看《通知》,专项治理要实现的目标是减轻中小学课外负担,并不涉及幼儿教育。所以,针对幼儿的超前教学反而被这一《通知》确定了“合法”地位,很多培训机构迅速把提前教学下移到幼儿阶段。

其实,早在多年前我国教育部门开始关注治理幼儿园的“小学化”问题。

201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明确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

2012年,教育部出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园要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加强科学保教,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

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两会上提出,要综合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

但这么多年过去,幼儿园的小学化问题还是普遍存在。这是为何?治理幼儿园小学化问题的艰难过程,反映出我国依法治教的困境。

幼儿园“去小学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领下,幼儿园、小学、社会培训机构、家长达成共识与合力,构建长效保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幼儿园“小学化”问题,还幼儿幸福快乐的童年。


【相关危害】

1、影响幼儿身体发展。孩子在幼儿期接受高难度学习,剥夺了幼儿游戏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影响大脑发育、机体和神经系统比较弱,小肌肉群发育还不够完善,如果长时间集中注意,大脑会容易疲劳,长时间规范性的学习和过早的动笔,还会导致近视,驼背等等不好的现象出现。

2、扼杀幼儿的天性。幼儿教育小学化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少动少玩。这不仅扼杀了幼儿的天性,而且还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以及自由游戏和玩耍的权利,严重的影响了幼儿正常、健康的身心发展,影响了幼儿积极乐观、开朗自信、自强自尊的健全人格的形成。

3、遏制幼儿智力全面发展。提前让孩子接受以后的高难度学习内容,就会打破教育的适宜性系统,挫伤孩子自尊心,造成小学学生成绩差异悬殊,有碍于孩子全面发展。

4、有碍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有些家长挖空心思的为孩子选择幼儿园,一门心思的让孩子多学点知识,却没有发现结果是适得其反,让孩子错过了许多受习惯教育的“关键期”。


【相关问题】

一是教育部门:1、教育部门对于学前教育的指导监督检查力度不够,许多禁令只是停留于纸上谈兵水平上。2、现有管理条例对学前教育内容的规定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对学前教育明确的法律规定。3、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在教育资源的获取上严重不均。4、衔接机制的不完善,幼儿教育教学评价标准不科学。虽然教育部门明文规定小学不许进行相关招生考试,但是许多小学还是喜欢优秀生源,通过成绩筛选学生。

二是家长方面:1、浓厚的“神童”情结或“人生起跑线”错觉,生怕孩子跟不上,从生下孩子起就逼迫孩子早跑。2、主观上的望子成龙、相信笨鸟先飞,让孩子提前学习,督促下一代拼命学习。3、盲目跟风,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报了这个那个班,也跟着报班学习。

三是幼儿园方面:1、民办幼儿园为了提升入学率,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课程。2、幼儿教师业务素质水平差异明显,经验不足,对自己从事的幼儿教育缺乏理性思考,对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的认识不够。3、实际工作中,未做到真正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来教育幼儿。4、幼儿园的有些教材脱离幼儿实际生活。

四是社会方面:1、社会舆论也在反复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市面上也出现了大量有关儿童早期教育的书籍。2、社会舆论普遍以所学知识多少作为评价幼儿园好坏的标准,迫使大部分幼儿园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走上了幼儿园小学化的道路。3、应试教育考试入学带来的压力依然存在。


【相关对策】

一是加大监管力度,建立质量评估体系,做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

1、要继续加大监管力度,禁止幼儿园和社会教育机构的各种“小学化”课程。如制定一些更加严厉的惩罚性条例,对于幼儿园教育中出现小学化现象、限制幼儿天性、违背幼儿教育宗旨的办学者,应给予严格惩处;贯彻落实与实施幼儿教育制度,对于违规的幼儿园及时整治,如果过于严重进行封校处理。还可以对那些认真落实国家学前教育政策的幼儿园或者是教育机构,给予一定的奖励。2、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利用制度解决问题,根治幼儿园教育中的小学化现象。3、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为改善办园条件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供必要的基础性支持。4、扩大教育资源,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5、做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一是科学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二是取消小学入学考试制度,划片区分配学生,根除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根基;三是做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幼儿园教育重点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幼儿为小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创造优雅和舒适的学前教育环境,推进幼儿教育科学化和制度化。

二是家长转变观念,陪伴孩子成长。

1、家长需充分尊重幼儿的身心特点与发展规律,在家庭教育中不能越俎代庖,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能过高或过早。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学习到一些系统性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并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发明创造与独立探索的能力与精神,家长也应如此,不能过于强调孩子对文化知识的掌握。2、家长需充分认识到让孩子过早脱离自己,将他们送入幼儿园并接受小学化教育的危害,接受小学教育时间越早,并不一定为其将来的学习打下更扎实的基础,反而影响他们未来的学习。3、家长个人需从自己接受的早期教育中获得经验和教育,避免悲剧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多与他们进行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

三是幼儿园树立正确理念,注重提升教师素养。

1、幼儿园要端正办学理念,采取正确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教授幼儿这个年龄段应掌握的科学知识。2、注重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幼儿教师要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知识,应该根据幼儿认识的特点和兴趣需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游戏的方式组织好每天的教育活动。3、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帮助幼儿全面健康成长。4、应组织幼教专业人士统一编撰科学、适用的学前教育教材。

四是社会各界综合治理、多方协作。

1、注重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利用媒体、杂志、举办家长讲座等形式和做法,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幼儿园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宣传栏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让家长进一步明确幼儿园的办园宗旨、办园方向和办园目的,转变家长观念,逐步形成共同关注、积极共育的良好氛围。2、社会各界可多兴建一些诸如古生物博物馆、体育文化场所等场地供孩子们学习和游玩,为孩子们多提供艺术欣赏的机会。


【权威论述】

要综合治理小学化倾向,这个问题也是很大的事情。我们一些家长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就能学一些小学的课程,所以,好多幼儿园有小学化倾向。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应当明确,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不是教学模式。所以要综合治理小学化倾向。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对幼儿来说,游戏是最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实践形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充足的机会。

——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教授张素玲

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把仙女和王子赶出孩子童年的社会,让他们从小就学算术和语文。早教如果没有正确的航向,将摧残孩子的童年。

——儿童教育专家卢勤


【高频金句】

1、维护我国基础教育秩序,必须依法治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则是对教育环境的优化。

2、在幼小衔接上,不应该是幼儿园的单向对接,而是应该实现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

3、教育应该回归到人本身上来,家长、学校、社会应该更加尊重孩子的自身发展规律。

4、根治幼儿园“小学化”,就要根治我们对于教育的社会焦虑。而想要根治这种社会焦虑,绝对不能头疼医头,而是要从整个教育体系的健康度出发。

5、给孩子多一点玩的时间,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如此之难。别让学习重压之下的新一代成为教育模式的牺牲品。


【相关案例】

澳大利亚: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玩好

澳大利亚幼儿园对儿童的培养非常人性化,也非常自由。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让孩子在幼儿园里玩得开心,从而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同龄人建立伙伴关系。除了教师之外,还有幼儿护理助理来协助教师的工作,负责照顾幼儿的饮食起居。幼儿园通过游戏和寓教于乐的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

日本:亲近大自然 培养孩子兴趣

在日本的幼儿园里,一大特点就是进行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通过玩乐来培养他们健康的身心和与人相处的能力。日本也比较注重对父母的教育方式的指导,比如开办母亲班、双亲班等。学习班分两种,一种是以婴幼儿的父母为对象的学习班,另一种是以即将做父母的人为对象的学习班。学习内容大致是幼儿心理学、生理卫生、家庭教育原理等。

美国:练习孩子动手能力

美国幼儿园给孩子设置的学习课程不多,而以动手制作手工和户外活动居多。在9月份新学年开始之前,各幼儿园是夏令营期,与平时相比增加了不少集体户外活动。


【相关范文】


破解幼儿园“小学化”,化解焦虑是根本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直指学前教育“小学化”乱象。《通知》要求: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解决教师资质能力不合格问题;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

对于教育部的这一行动,我们必须点赞,幼儿园就应该有幼儿园的样子,幼儿园教育要回归快乐本身、回归教育本位。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园“小学化”有其现实性、顽固性,专项治理治标易、治本难。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拔苗助长,会挫伤幼儿的学习兴趣,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道理并不难懂,但现实是,家长们明知是“坑”也往里跳。因为,好的小学要考试才能进,上小学后要学习好就必须提前打基础。家长有需求,幼儿园和培训机构的超前教育就有“土壤”。所以,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出在幼儿园,本质上是家长、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的合力“绑架”,其根源在于家长对升学机制、考试评价体系不确定性的深层焦虑。

所以,解决幼儿园“小学化”乱象,行政命令是一个有效抓手,可以规范幼儿园的教学行为、纠正小学和社会培训机构的违规操作,一定程度上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但如果不同时化解焦虑源,就难免“按下葫芦浮起瓢”。比如,一些“小学化”教育、小学招生测试,会以更加隐蔽的方式进行。

说到底,教育改革环环相扣,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只是其中一环。只有加快各级招生体制改革,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家长们才能从容地为孩子选择教育路径。没有了“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幼儿园“小学化”自会不攻而破。(来源:新华网 作者:徐可)

 

本文由申论一点通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申论一点通!


下载
收藏
相关文章
评论
还可输入 200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