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暑期“砸钱”游学到底值不值?

【背景链接】

日前,一则网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杭州的孙女士这个暑假花了三个月工资,让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游学活动。因为她得知,小学6年里,全班只有她儿子一个人没出过国。

近些年,随着游学成为一个热门的假期项目,让不让孩子去游学,甚至去不去国外游学,成为不少父母面临的新选择。

北京市民刘先生,也遇到了相同的烦恼。“孩子说,隔壁雯雯暑假去了日本游学,同班的淘淘去了欧洲,而他只去了张家口姥姥家玩儿……”刘先生很无奈,动辄三四万元的团费,对他来说不是小数目,但看着渴望出国游学的儿子,他只好保证:“明年暑假一定让你出国游学!”

天津的李女士,儿子读六年级,今年暑假去了澳洲游学。从三年级开始,几乎每个假期,儿子都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孩子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提升了团队意识和自理能力。”李女士说,只要在家庭经济条件能承受范围内,她都会支持孩子多出去开阔眼界。

每到暑假寒假,市场上针对学生们的各种游学产品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些家长认为,让孩子参加游学活动,既能轻松旅游、开拓视野,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家长的陪伴难题。然而在各类游学项目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现实下,原本希望孩子们能够好好休息的家长也坐不住了,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管是不是有经济实力,借钱都要让孩子出去游学,然而高昂的费用让家长倍感焦虑。


【综合分析】

所谓游学,是一种将学习和旅行相结合的学习交流方式,一般为期1-4周。近些年,游学日趋低龄化,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学龄前儿童纷纷加入游学队伍。

“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游学,孩子的年龄都向低龄化发展。”携程游学平台负责人张洁说,“用户数据显示,2017—2018年度,用户初次体验海外游学平均年龄在12.1岁,初次体验国内游学产品平均年龄在8.8岁。相比2015—2016年度分别下降0.8岁和1.2岁。”

让孩子参加海外或国内游学活动,正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一份携程最新发布的《2018年暑期游学夏令营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青睐去国外参加游学、营地类旅游;2018年预计规模达到100万人次,花费超过300亿元,出国人均花费2.3万。由此可见,现在,在我国送孩子出国游学热是相当的火爆。

游学是一把双刃之剑,一方面可以为孩子们带来开扩眼界的机会,只要家庭条件允许,还是值得提倡。然而,现实中很多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为了跟风攀比攒钱让孩子去游学,则显得得不偿失了。

家长要用平常心看待“游学热”。首先,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家庭经济状况对孩子的游学进行规划;同时要为孩子选择甄别可靠的组织群体,让游学变得名副其实。对于游学质量的把控还需要相关部门共同担起责来,用法律法规做好监管约束工作,让游学能够真正为孩子们带来健康快乐的假期时光。


【相关问题】

一是缺乏有效监管。1、缺乏具体法律条文。教育部等11部门曾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美中不足,这只是个政策性文件。研学旅游究竟怎样设置内容,收费标准如何,如何保障安全?这些都应该明确规范。2、整肃市场规则与监管履职不力。3、缺乏严格的审批程序。4、在监管中各自的权责不明晰。5、运作缺乏监管,发生纠纷难解决。

二是家长盲目攀比。1、家长存在焦虑心态,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盲目跟风赶时髦,被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宣传所蒙蔽。3、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攀比心和好胜心。4、收入水平的提高、教育文化需求的增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家长渐渐把对孩子的希冀寄托在游学能够帮忙“拉高”的起跑线上。

三是游学市场行业门槛低、缺乏标准。1、行业门槛较低,缺乏规范和标准,游学组织机构、从业人员的资质都缺乏审核。2、价格虚高,性价比低。3、名不副实,只游不学。4、游学机构只考虑低成本,忽视安全问题。5、游学机构将大量成本花在营销上,通过学校、教师向学生推销游学项目,推高了游学价格。

四是学校消费学生缺乏基本的责任和道义。1、学校软硬兼施,很少有家长敢不就范。2、不少学校不和家长签订安全协议,教师的出国费用也由学生埋单。3、游学机构与学校之间建立起来潜在利益链,让游学变了味,成为了一种牟利工具。


【相关对策】

一是加强监管和规范。1、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机构资质、服务规范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确保对研学旅行的监管有法可依。可借鉴发达国家游学活动发展的成功经验,适时出台相关行业标准,加快有关海外游学活动地方性法规立法进程。2、强化监管职能,规范行为,合理定价,保障质量,维护权益。3、对违规学校,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严明处罚机制。4、相关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打击虚假游学项目,从而助力净化海外研学旅游市场。5、提高从业门槛,建立师资审查制度。6、加强日常督查,对游学涉及的教育教学内容,应备案登记。

二是家长避免攀比理性消费。1、家长对于游学一事不能盲目跟风,应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意愿、家庭经济情况等因素进行整体评估,科学决策。2、对于低年龄的儿童到海外游学更要审慎对待。3、选择大型信誉较好的机构,详细了解游学的每个项目。4、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大局观,积极配合职能部门的整治行动,主动参与社会监督,让不法游学机构无处藏身。5、此外,如果父母能多陪孩子读书、运动、谈心,不花钱或少花钱,一样也可以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三是游学机构规范运营。1、必须要明晰和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既要有规范的服务流程和诚信的经营,更重要的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尊重少年儿童个性发展和成长需要。2、相关培训机构应秉承“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打造高质量游学项目,用质量赢得孩子和家长的认可。3、提高游学机构工作人员准入门槛,做精品优质游学项目。

四是学校严格自律加强引导。1、学校不能强制学生去游学,在游学前要充分征求学生与家长的意见。2、学校要做好学生、家长的行前培训和说明工作,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要在行前向家长介绍活动行程和注意事项,提醒家长保持活动期间联络方式畅通,做好学生行前准备工作。3、学校应该遵循社会公益性的原则,将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结合,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化游学活动。4、与学生家长多多交流,共同引导孩子度过有意义的假期。


【权威论述】

譬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游学活动,可以带着孩子去参观百年名校譬如北大、清华,还有名人故居、博物馆等。这样的形式要求家长必须提前做功课,家长是孩子一辈子不能下岗的老师,必须将“老师”这个责任担起来,而不是带着孩子走马观花。要真正让孩子去感悟大师、大家的精神,去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要给孩子讲解;如果你交给一些赢利性的夏令营,效果怎样就不好说了。

——青少年成长研究学者李澍晔

随着海外游学市场的快速发展,需要在国家层面研究出台效力更强的法规文件,同时探索对现有的旅游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修订完善,对海外游学产品的概念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进一步明晰各部门在市场监管当中的权责。

——律师张家卿  

游学产品价格的偏高也属于消费者行为的问题。中国人在儿童教育方面重视程度较高,再加上孩子与家长们的炫耀性以及攀比性的消费心理,致使商家抓住了这一商机 ,而如果想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从我国目前游学市场的根本性质着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翔


【高频金句】

1、对于举办游学活动的机构来说,要科学、专业、深度地设计课程及行程,让参与者在旅游中获取知识,在学习的同时也收获身心愉悦。

2、高质量的游学产品,应配以专门的从业人员、专业的课程设计以及健康可持续的运营链条,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和教育资源。

3、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游学的需求是不理性的,家长并没有考虑家庭经济条件、孩子未来发展等因素,只是看到别人送孩子去游学就盲目跟风。

4、巨额费用之外,是培训机构、旅行社、学校多方合谋的圈钱行径,是城市精英祈求子女不进入教育鄙视链底端的赌注。

5、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长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穷啥也不能穷教育,于是在攀比心作用下盲目上马各种课余教育项目,为不良商家带来“契机”。


【案例拓展】

欧美国家

在美国,正规夏令营任教的老师需要先参加相关培训和考试再持证上岗。孩子会在假期参加各种主题的夏令营,如烹饪、演讲、射箭等等,很像中国本土的夏令营,也会到加拿大、非洲等地参加一些公益主题夏令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总体上,欧美国家的游学可分为学术、探险、科技、艺术、体育等几大类。这种分类机制也与美国大学在录取新生时的评价体系有关。

澳大利亚

在澳大利亚,学校假期期间的各类夏(冬)令营、培训班数量不少,在每个学期结束前,家长都会在孩子的书包里发现一本小册子,以及其他广告宣传单,列出假期期间的培训项目。这些项目有提高数学等学科成绩的,也有国际象棋、舞蹈、演讲和表演等技能的,但最多的还是体育方面的。澳大利亚重视体育,所以夏(冬)令营也以运动项目主题的居多,足球、网球、橄榄球、冲浪等等,一应俱全。

日本

日本政府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对学生的暑期生活也很重视。游学已成为公共教育的一部分,全国修学旅行研究协会等机构会提供大量专业游学方案和服务。日本政府为孩子们制订了类似于《儿童体验活动信息册》的手册,帮助孩子们过一个踏实而有意义的暑假。名古屋市教育委员会就专门印发了这样一本《儿童体验活动信息册》给每个中小学生。册子里按“愉快的时间”、“和生物在一起”、“参观公共设施”、“动手制作”、“学习和思考”、“鉴赏和修养”、“展览会和特殊活动”等项目分类,将市内主要公共设施和民间机构特意为儿童暑假安排的一百多个活动内容、具体时间和报名方法等告知家长和孩子们。


【相关范文】

人民时评:规范游学,画好课业延长线

孩子们的暑假如何过?除了补习功课、学习文艺、旅游观光外,近年来,短期海外游学营逐渐火爆起来。除学校牵头的公益游学、学生申请的留学交换之外,由旅行社、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商业性游学成了很多家长为孩子定制的假期项目。一份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2017年参与国际游学超过86万人,年市场规模达200亿元。

圆梦顶尖名校、欧洲文化探秘、国际学生领导力峰会……各色名目赚足了家长的眼球。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教育理念的改变以及出国政策的优化,海外游学热的出现可谓应时当令。游与学,本身就包含了寓教于乐的期望。在不少家长心中,与其把假期改造成为“第三学期”,不如用游学让孩子得一闲暇、放松身心,独自体验国外教育、了解风土人情也有助于开拓视野、锻炼能力,其出发点是好的。

但也有家长反映,一些游学团,花3万只在名校拍个照,所谓“顶尖大学”在高校排行榜上“默默无闻”,“名校校长座谈”原来是和游学机构工作人员对谈……游而不学、名不符实成了不少项目的通病。学习成果大打折扣不说,虚高的价格也破坏了游玩的心情。所谓“同行、同玩”,只需租个教室、找几个外国学生做联谊;羡慕古典文化,大可逛一逛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戏剧、体育、航海专项游学,不过是看戏、打球、参观船舶企业……但在报价表上,它们都成了要价不菲的项目。此外,吃简餐、睡高低床、订打折机票,处处可以省钱,但相比食宿条件更好的旅行团,游学团的价格仍贵出一大截。学不扎实,玩不舒心,一些项目偏离了游学的本旨。

究其原因,在于面对海外游学这块“大蛋糕”,旅行社、留学中介、咨询公司、语言培训机构一哄而上、野蛮生长。除了价格不透明、虚假宣传外,没有出入境资质的机构层层转包开展业务,导致责任边界不清;中介堂而皇之进入学校宣讲、学校领队费用由学生分摊,为师生关系蒙上阴霾……这些问题源于相关机构缺乏自律,但也折射出监管的缺失。毕竟,教育部门发布的学生出国研学旅行的相关规定,对非教育系统的机构缺乏约束力;而具备出境游资质的旅行社主要由工商和旅游部门管理。游学本是一体,但对旅游、教学多头管理,容易出现监管盲区,亟待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晰各部门权责,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打出治理组合拳,让游学市场更规范。

对家长来说,即便“为孩子花钱”压力再大也心甘情愿,但要注意的是,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不是盲目的消费。让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必要,但也得想明白选择游学是否出自攀比和从众,弄清楚到此一游的“镀金”能给孩子带来多大改变,看仔细各种机构是否会在项目设计中暗藏猫腻。教育投入多一些理性谋划,就能少一些事倍功半、无功而返。

自孔子周游列国开游学风气之先,历代儒生学士背井离乡、负书担橐,游学成为古人的重要学习方式,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尽管学校固定、知识传播途径扩宽,游学依然可以成为课业的补充与延展。面对海外游学热,家长理性看待,政府加强监管,才能使游学成为成熟选择,让游学的孩子们游有所感、学有所得。(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石羚)

 

本文由申论一点通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申论一点通!


下载
收藏
相关文章
评论
还可输入 200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