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写作必备:近期热门正能量人物素材合集

以下是九个近期比较热门的励志人物素材,大家多多积累,在写大作文的时候可以用起来!


考上北大的工地男孩——崔庆涛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者海镇五里牌村的崔庆涛接到邮政快递员送来的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正和父母在箐口塘水库旁边的一处建筑工地上拌砂浆。高考结束以后,崔庆涛就跟着父母在家附近的建筑工地上到处打工。能够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崔庆涛生动地诠释了“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不愿意“认命”,对“读书有用论”保持笃定的价值认同,激励和鞭策一些农家子弟在应试教育中努力成为大块头的自己。“寒门贵子”之“贵”不仅在于他们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也在于他们身上所拥有的脚踏实地、柔软细致的价值之美与自强不息、坚韧前行的精神之美。“人应该从各种磨难中走出来,精神上强大起来,变得更坚强”。对于未来的规划,崔庆涛表示,“走出大山我也会回到大山,但我回到大山,(期待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变化。”一颗孝敬、感恩、反哺的心是小伙子最美的外衣、最纯洁的心灵。


考上清华的养猪男孩——孙宜林

河南洛阳栾川县一高的“00后”男孩孙宜林以710分(含加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孙宜林的家在栾川县潭头镇大王庙村,因家里条件一直比较贫困,这个懂事的男孩从小就学会了帮助父母干农活、喂猪。这些年,他几乎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在去清华报到的前几天,他还每天都在家里忙着喂猪。“爸妈这些年供我读书很不容易,所以,我一定要用最好的成绩来回报他们。”孙宜林语气坚定地说。谁说寒门难出贵子?“养猪男孩”就是榜样!今后,他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为家人创造出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自食其力的西瓜男孩——李恩慧

今年18岁的李恩惠马上就要上大学了。可是由于家境贫寒,为了给自己凑够一万四千元的学费,李恩慧这个暑假要卖掉7万斤左右的西瓜,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西瓜男孩”。虽然生活不富裕,但这不妨碍李恩慧有自己的梦想,并向着梦想一路前行。李恩慧说,他很小就有一个警察梦,但在学校,因为体能不达标,他一度与这个梦想渐行渐远。今年,李恩慧以技能成绩全省第3,总分全省50的成绩,被浙江警察学院安全防范专业录取。“化悲痛为力量,化干戈为玉帛。”——这是李恩慧最喜欢的一句话,“有时候就是这样子,不太好的时候就想想这句话,会很好。”


端盘子的励志男孩——焦春强

焦春强是江苏盱眙中学一位高三毕业生。高考一结束,他就在南京新街口一家餐饮店做服务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常常累得腰酸背痛。这一天在工作间隙休息时,他得知自己被中国药科大学录取的消息,努力终有了回报,他开心得合不拢嘴。焦春强出生6个月,父亲就因病去世,不久后母亲也远走他乡,他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焦春强高三以后就想学医,他说将来如果别人遇到疾病了,还可以伸出手来帮助别人。焦春强还边流泪边说道:“自己学医也是不想让爸爸曾经的悲剧再度发生。人就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选择余地,但是你可以改变的是你的未来。”


感谢贫穷的阳光女孩——王心仪

近日,一篇18岁女生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感动了无数人,引发网友的强烈反响。这名女生叫王心仪,刚刚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她代表高三学子大声宣告:“只要站起比跌倒多一次,我们便没有辜负这段青春、这段韶光!”姥姥患癌去世、家庭经济困难,面对同学对衣着的嘲笑,上学路上的艰难,王心仪通通化为了两个字——“感谢”。“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桃李满园的语文老师——李镇西

三分苗园,许一世芳华。1982年24岁的李镇西第一次站上讲台,转眼36年过去,这样一位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迎来了退休时刻。近日,李镇西特意回到四川乐山,给他教的第一届“未来班”(乐山一中初八四届1班)学生上了“最后一课”。400余名学生带着他们的爱人、孩子从全国各地赶来,就为了赴这场青春之约。李镇西讲到了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像36年前上课那样,李镇西读得很慢很用情。台下的学生里,有鬓角染上白发的中年人,也有活力四射的高中学生,有父子、有夫妻,都格外认真。李老师说:“我特意选了这篇文章,也是希望你们以后都要学会善良和坚强。更重要的是,就像我之前反复和你们提起的那句话,‘要让别人因为你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勇于认错的教授——裘锡圭

最近,年逾八旬的复旦大学教授裘锡圭一则声明引发热议。他说六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有错误,宣布该文“自应作废”,“请大家多多批评,以便改正”。这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学者唯真是求的志趣和心胸;也像一把尺子,提供了一个学者的境界和精神所应达到的高度。裘先生是古文字学著名专家,古文字学属于人文学科,但他的做法,不论对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有普遍意义,因为他让人们意识到:在学术研究中得到正确的结论很重要,但勇于说出“我错了”是更可贵的科学精神。掩耳盗铃、闭门造车、闭目塞听、文过饰非者都不是真学者;知错能改、与时俱进、科学严谨、求真求新者方为真英雄。


科学精神的践行者——丁肇中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在AMS阿尔法磁谱仪模型的两次汇报会中,他共为这个模型的设计方案纠错42处。即便只是一个模型,丁肇中也要反复观察、纠错、修改,这是一个老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可以看到,精益求精,于丁肇中而言是一种工作习惯,而不是什么高标准的要求。纠错42处,半夜打越洋电话,不过是他漫长科学求索路上的一个剪影。他曾在获得诺贝尔奖演讲词上提到:“在建造我们的谱仪过程及整个实验过程中,我受到很多的批评。问题在于为了达到良好的分辨率,必须要造一个非常昂贵的谱仪。但尽管这样,我还是决定按我们原来的设计创造,因为我一般不太相信理论论证。”在这种科学态度的引领下,他终于发现新的粒子,将高能物理学带到新境界。


草根逆袭的保安——药恩情

“身份不会是人生的桎梏,改变命运的希望之门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中。”1991年,23岁的药恩情中专毕业,成为校园里一名安全保卫人员。2006年,38岁的他研究生毕业,成为一名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大学老师。2018年,年近50岁的他,成为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专业学科带头人。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从中专生到硕士研究生,再到大学副教授,药恩情的奋斗人生就是把梦想种下,然后等待它开花结果的过程。



资料来源网络,申论一点通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申论一点通”!


下载
收藏
相关文章
评论
还可输入 200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