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民乐人努力尝试将各种潮流方式与民乐结合进行创新,开创了“新民乐”这一全新的民乐表现形式。从各大晚会到各类综艺,再到影视剧配乐、游戏音乐……“新民乐”已经成为“常驻嘉宾”,在短视频的配乐中,“新民乐”也已成为一种“流量密码”。通俗来说,“新民乐”是以民族音乐元素为基础,用现代理念、手段进行创作和演绎的音乐新形式。“新民乐”走红的同时,也引发了网民的诸多议论。
甲:新民乐在网络上的走红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反映,也是国力上升的结果,有利于我国音乐文化多样性发展,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为民乐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更多的机会。
乙:“走红”是一种急速发展的形式,观众可以去欣赏,但是演奏者或者从业者,心里应该非常清醒,创新不等于媚俗。这就对从业者的审美和艺术修养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需要从业者坚持一种引领——我要让你听到你喜欢的音乐,这种音乐,是引领你向更高、更好、更深远、更民族、更中国的地方。
丙:新民乐更像是顽皮儿童的一些奇思妙想,还没来得及长大和懂得权衡完善,并没有太大的价值。民乐的发展不能走这样的道路,否则会丧失民乐原本的味道,是民乐的悲哀和末路。
丁:对于“走红”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积极看待。我们的民乐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奏出时代所需要的声音,所以进行大胆的改编、移植或者创新是值得提倡的。
戊:谁都无法回答中国民乐到底有多少种可能性,但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永无止境。铁打的文化内核,百变的个性追求。这些年轻人或许不是专业出身,没有足够的创作能力,但对我们的民族音乐充满热爱,又很有创意,这种自发的能动性,非常可贵。他们通过翻奏热门作品,与更多有相同爱好的年轻人快速联结,一起玩起来,这样的民乐才是有生命力、有活力的,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
己:我们有很多优秀的传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滋养着当代音乐以及国人的精神世界。民乐的发展,守本最重要。只有树根稳固,树叶才会葱郁,要不就会飘零。
庚: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所以我们的艺术同样也要与时代接轨,要反映这个时代的特色,不能仅仅就是简单的传承,民乐要跟不同的文化和科技进行碰撞。
辛:新民乐的定义十分模糊,它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很难说清。名不正则言不顺。比如很多年前的流行歌曲中已有二胡伴奏的编配方式,算不算新民乐呢?
壬: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相信有了这批时代弄潮儿的努力和创新,未来我们定能看到中国民乐走出国门,成为新的世界潮流,这也是新民乐在当今时代的价值体现。
癸:新民乐是在现代社会潮流下,民乐界迎合市场的一种举动。但手法多半很简单,显得热闹张扬有余、沉静不足,少了传统文化的中正平和。如何保持传统民乐的真正韵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子:长期以来学院派民乐代言了传统音乐,而民间的传统音乐则基本被晾着自生自灭。今天新民乐的兴起,是民间传统音乐复兴的标志,新民乐并不是用来取代传统民乐的,不能用传统民乐的优势来与新民乐的短处相比较,更不要在概念上做文章。对新民乐作太多太细的界定会使音乐门类产生排他性,不利于其繁荣发展。
丑: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变迁,民乐的革新从未停止过。新民乐是一种应时而动的现象,势不可挡。冠之以“新”,就是因为人们注意到了它的成长势头。
寅:优秀的音乐作品,作曲家是一度创作,演奏者是二度创作,听众的参与是三度创作。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一个作品才能得到最完美的展现。所以民乐发展的道路有很多,不必求同,而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新民乐走红引发的网民议论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1. 文化自信与国力上升:新民乐被视为文化自信的体现,反映了国力上升带来的文化繁荣,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 创新与媚俗:讨论了新民乐在创新过程中是否过度迎合市场,导致媚俗化,强调从业者应坚持艺术引领,提升审美和艺术修养。
3. 传承与变革:讨论了新民乐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是否应该大胆变革,反映了对于传统与创新之间平衡的不同看法。
4. 民间与学院派:讨论了新民乐是否代表了民间传统音乐的复兴,以及学院派与民间音乐之间的关系,强调两者并非对立,而应互补发展。
5. 作品创作与接受:探讨了音乐作品创作与接受过程中的三度创作理念,强调作品的完美展现需要创作者、演奏者和听众的共同参与。
6. 界定与包容性:讨论了新民乐定义的模糊性及其可能带来的排他性,强调对新民乐应有包容性态度,避免过度界定限制其发展。
客服
在线客服
官方QQ号
3158978354
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
下载APP
下载132公考
小程序
微信扫码打开小程序